4月7日,CCTV-4“中华情·活力海门·走进东灶港”文艺晚会在海门滨海新区举行。晚会上,市委书记曹斌代表海门人民向“中华情”栏目总导演郭霁红赠送了沈绣精品。众多海门“特产”中,为何选中了沈绣?4月12日,记者采访了沈绣第四代传人周武珍。
沉寂多年 重组“绣花队”
我们来到周武珍在城区西郊住所改成的“临时工作室”,一群上了年纪的阿姨正埋头刺绣。周武珍介绍:“我们又集体生活一起绣花了。”
周武珍这一批绣女,大多在1978年左右学习沈绣的,1988年开始,因为机器绣花的出现,手工绣花渐渐衰退,大部分绣女放弃了绣花,另谋出路。随着电脑绣花普及,沈绣式微,进入沉寂期。近年来,手工定制经济时兴,沈绣也渐渐苏醒。2008年初夏,在得知要成立沈绣艺术研究会的消息后,周武珍等一批绣女都心动了。怀揣着年少时对绣花的热爱,这些阿姨们聚在了一起,重拾绣花针。
精益求精 惊艳“中华情”
在确定“中华情”栏目在金花节来海门录制后,周武珍她们就接到了赶制这幅沈绣任务。阿姨们同时还在绣制参展上海世博会的绣品,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些绣品,白班夜班“两班倒”成了惟一的选择。她们吃住也都在“临时工作室”,往往一绣就是十几个小时。为了不让手指变毛躁,周武珍安排专人煮饭洗碗洗衣服,希望绣出高质量的沈绣,为海门人民争光。金花节晚会现场,曹斌代表海门人民把这幅绣有荷花和南通山水的沈绣作品,赠送给了“中华情”栏目组。据了解,4月24日,CCTV-4将播放这台文艺晚会,世界各地都能收看到这一镜头。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或来电021-60536628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