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家纺网讯】在宁波,有个叫“德玛纳”的品牌,在服装业一片凄惨声中,也曾面临过生死危机,但今年它的总销售额却接近3亿元。不到三年时间里,一个服装品牌如何起死回生?
“富二代”的线上试水
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,曾经在天一广场有一个叫“德玛纳”品牌的专门店。德玛纳创立于2004年,它的背后是在家纺服装行业风生水起的博洋集团。作为博洋集团旗下一个主打欧美风的全品类女装品牌,德玛纳也算得上出身名门。但2013年,在only、Vero moda等国外品牌的夹击下,德玛纳的100多家线下门店面临生存危机。怎么办?
德玛纳开始转变思路,一方面逐渐减少线下门店数量,精简人员,发力线上运营,另一方面将产品聚焦于牛仔这一细分品类。
2015年,在原有基础上,由德玛纳衍生出来的全新品牌“德玛纳style”横空出世。最初其专注于时尚女装领域,随后慢慢又“裂变”出目标客户更年轻的淑女系列和专注牛仔的“德玛纳jeans”。2014年,德玛纳亏损32万元,2015年实现盈利400多万元,而2016年还未结束,两个系列的总销售额已经接近3亿元。
此外,主打“机车牛仔”的“desso”和倾向于都市时尚风的“itisf4”也在深耕细分领域,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和品牌影响力,最终实现“1+1>2。
根据细分市场,将品牌一个个“做窄”,然后派生出一个个独立的运营公司。博洋服饰总公司作为后台,负责投资,补贴部分亏损,以及对项目的风险管控。并对初创期的各运营公司业绩,实行“上不封顶,下不保底”的策略,待品牌盈利后,公司还会给予管理者相应股份。
这种激励机制让品牌本身有着较大的决策自主权,也有助于孵化出更多的“小而美”品牌,让公司里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动力。
翅膀硬了,就要让他自己飞
事实上,主动降低集团自身股份,把股份平价转给职业经理人,在博洋已不是第一次。早在6年前,集团将“服饰版块的股权15%左右主动转给职业经理人。6年下来,一个年销售十多亿的服饰品牌,一下子成长为销售近百亿的服饰集团企业。用博洋控股集团董事长戎巨川的话说,集团负责孵化品牌企业成长,等他翅膀硬了,必须让他自己飞,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,才能让他们飞得更高、走得更远。
据博洋服饰集团总经理应春光介绍,博洋服饰正在全力打造“创业工厂”,通过明确的责任划分和主动放权的策略为人才培养提供沃土。
据悉,这些“创业者”的年龄普遍在30周岁以下,他们熟悉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,对市场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嗅觉。
“不久博洋会成立一个大数据部门,专门用于发掘一部分市场的细分市场。因为销售额达到5亿元对“小而美”服装品牌来说会是个 天花板 ,我们需要发展新的下线。公司还会马上启动 商标 储备的相关工作,希望未来的博洋服饰,大品牌下由多个小品牌组成。”应春光说。
据悉,近3年来,博洋服饰的新品牌数量激增,创新人才层出不穷,推动经营业绩出现爆发式增长。去年10月,博洋旗下的服饰品牌“唐狮”在天猫商城的单日业绩为三四十万元,今年10月,单日业绩飙升到去年的4倍;果壳、德玛纳等专注于电商领域的新品牌的营业额则保持了100%以上增速。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或来电021-60536628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