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岁进入湘绣行业,我至今与湘绣风吹雨打相伴30多年。
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文化强省会议,湘绣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。我预感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大好发展时期,为了整个产业的发展,有些话欲一吐为快。
纵观湘绣这几十年的历史,湘绣是靠日用品而辉煌的。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稍稍宽裕的家庭婚丧喜庆、走亲访友,送一床湘绣被面,那是非常体面贵重的礼品。因此,湘绣的被面、枕套、桌布和绣花童鞋、童帽等日常生活用品占到总产量的70%。就是在文革期间,因高调绣红旗而幸存的长沙县湘绣厂,生产湘绣被面、枕套转往香港出口,至1978年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,成为当时湖南省的出口大户。
湘绣也是因放弃日用品而快速衰退的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,一批新兴湘绣企业兴起,专攻湘绣画片,并冠以“湘绣精品”之名。“精品论”风行一时,从生产工厂到新闻媒体,再到主管领导,生产精品的风潮一边倒,导致整个行业都去做绣片,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,长沙县湘绣厂因随风起舞,放弃对日用湘绣的开发,导致积压800多万元湘绣画片,第一个破产倒闭。随后一连串湘绣企业在市场上消失。
然而至今,湘绣企业和生产者仍在继续着单一的湘绣画片生产的“主旋律”。我分析一是虚高的湘绣画片价格。与绣一件400元的旗袍工时同等的画片,最少可卖2000多元。挂一个“大师”的头衔,甚至几十万元。二是创作上的“拿来主义”。照相机、扫描仪、电脑、打印机,一幅画稿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,配好线,往农村绣工一发,到时送上来。省工,省事。三是配套产业的滞后。丝绸、绣线都要从外地调入,染布、染丝,湖南都不配套。因此企业只好专攻用料少的画片。四是增值税政策,对劳动密集型的湘绣产业不利。按政策,年产值达到一百万元,就要按17%缴纳增值税,于是,很多湘绣经营者满足于小打小闹。
我认为,湘绣要长足发展,要在市场上纵横驰骋,仍要坚持走日用品路线,湘绣城的发展,就是明证。我们是靠卖西班牙披肩,在1995年建起了龙腾湘绣城,靠生产韩国刺绣服装,2003年建起了星沙湘绣城,靠生产日本刺绣服装和湘绣家纺,今年将在芙蓉北路建起一个投资1.5亿元的金霞湘绣园。集湘绣生产、旅游教学和培训于一体的湖南顺龙工艺美术基地,也将在今年破土动工。
上海世博会开馆在即,让我想起193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。是罗斯福的湘绣绣像引起世人瞩目,湘绣挂屏《乐燕图》获得金奖,而湘绣椅披、坐垫等日常用品畅销美国,赚回美元。也就是说只有日用湘绣与装饰湘绣并举,湘绣才能找到市场,找到市场,就会有人投资,有人投资,企业就可以培训刺绣人才。
我认为湘绣产业要发展,既要凭湘绣画片抢占艺术的制高点,赚取荣誉和面子,更要夯实湘绣的里子,加强湘绣日用品的开发,绣老百姓买得起,用得上的湘绣。我相信,随着湘绣画片的名声越来越响,日用湘绣的道路越走越宽,湘绣行业如果能整合资源,实行分工合作,优势互补,创建自己的独立品牌,湘绣新的振兴高潮一定会到来。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或来电021-60536628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