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特色经济,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,以体制创新为保障,以特色产品为载体,以高市场容量、高附加值及产业化运作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。特色就是优势,优势就是竞争力。面对宏观经济企稳回暖的有利条件,通州要实现经济的稳步上扬、率先崛起,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选准适宜本地发展的战略和重点,形成鲜明的经济特色和优势,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带动力,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通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。
一、通州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意义
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,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是通州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,对推动通州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、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1、发展特色经济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客观需要。不同的地区会在自然资源、交通环境、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,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,并决定着各自发展的区域特色。只有发展特色经济,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克服比较劣势。通州具有独特的资源、区位、产业、人文等优势,发展特色经济,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努力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把结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,走特色路,打优势牌,大力培植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的市场亮点,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。
2、发展特色经济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。有特色才有竞争力,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,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。近年来,通州坚持以特色资源为基础,以特色技术为支撑,以特色产业为依托,以特色产品为核心,优化发展空间布局,加快科技创新步伐,推动经济集群发展,提高市场经济效益,县域经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,连续9届跻身“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”。但是,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,面对 “标兵越来越远、追兵越来越近”的区域发展竞争态势,通州要率先崛起苏中、接轨上海、融入苏南,就必须矢志不渝地向特色经济要速度、要水平、要效益,不断增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后劲。
3、发展特色经济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。特色经济是一种优势经济,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必然经过一个不断调整、不断完善、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特色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,通过合理整合资源,在特色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的同时,使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,达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,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。当前,我们要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,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,集聚一切要素,大力发展特色经济,坚持走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道路,努力促进通州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,再创新业绩。
二、通州发展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
近年来,通州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,积极发展特色产业,为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、综合实力的增强,为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改革开放30年来,通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,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。特别是进入“十一五”以来,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,但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,通州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。去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亿元,完成财政总收入41.61亿元,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.58亿元。持续的快速增长,说明通州已经进入了跨越发展期,具备了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条件。同时,经过多年的发展,通州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、产业拉动作用显著的镇,比如,川姜镇是“中国家纺名镇”,先锋镇是“中国色织名镇”,平潮镇是“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”,为加速形成特色经济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2、区位环境的优化,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。通州既沿江又沿海,西部拥有江岸线12.7公里、东部拥有海岸线16.2公里,别具江风海韵特色。境内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机场、港口一应俱全,四通八达。苏通大桥的通车,使通州的时空版图实现了重新构建,全面融入了上海1小时都市圈、经济圈和生活圈,通州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协作关系日趋紧密,接受辐射的能力不断增强,“融入苏南第一门户”和“接轨上海第一客厅”的地位进一步凸显,为通州依托长三角经济的强势拉动,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通州区设立后,进一步放大了通州与南通的“同城效应”,为通州更顺畅地利用南通产业、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创造了条件。
3、板块经济的显现,为发展特色经济开拓了良好的发展途径。通州经济的发展,从家庭作坊到园区经济,从乡镇工业到块状产业,已经自发地走上了特色经济的发展道路。目前,业已形成家纺服装、机械电子、船舶海工、轻工食品和新能源等地域特色明显、集聚程度较高、整体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板块,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。去年,五大产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纳税销售150亿元、41.5亿元、88亿元、28亿元、 40亿元,分别占全区比重的37.6%、10.4%、22%、7%、10%。这些产业板块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态势,具备了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的可能、孕育着快速提升的动能,加之目前我区新兴的风电产业已具雏形,对加快特色板块的发展,必将起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。
4、发展氛围的浓郁,为发展特色经济孕含了强大的内在动力。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,争先是发展的最强音。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,通州始终以“两个率先”目标激励斗志,大力营造人心思上、人心思干、人心思快的浓厚氛围。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,通州人民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,积极应对宏观形势新变化,通过推进集聚集约发展、人才开发与科技创新、招商引资、全民创业、项目建设等途径,着力破解发展难题,谋求发展新招,提升发展质量。随着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,全区上下干事创业、加快发展的豪情进一步高涨,思发展、谋发展、争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,这既是通州在过去发展中积累的最为宝贵的资源,也是发展特色经济最可依赖的力量。
虽然通州在特色经济发展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,但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:一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。目前仍然较多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换取高增长,追求外延扩张的惯性还比较强;自主创新的能力偏弱,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偏少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;资源能源消耗偏高,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。从产业角度看,产业集聚度还不高,产业链还不长,“低、小、散、慢”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,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、价值链的低端,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偏低。二是产业层次提升缓慢。通州多为劳动密集、资本密集型行业(如,家纺服装、建筑业等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)。这些行业产品科技含量低,普遍缺乏高新技术支持,企业技改能力不足,特色竞争能力不强,尤其是在高中低的产业梯队中,高精尖企业、产品占比小,大众化的企业、产品占比高;产业配套能力弱,产业链脱节多,匹配力不足,产业之间和内部企业的分工以及专业化链接不紧,影响了有潜力的大企业生长,也减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。三是要素制约依然明显。特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物流、信息乃至居住环境相配套。通州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十分短缺,传统特色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,企业薪酬水平普遍不高,人才队伍很不稳定,企业对人才的引进、培养、投入还很不够。近年来,通州出现的企业用工成本上升、资源短缺、运输成本较高等多项因素推进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,影响了特色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。四是配套服务相对滞后。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部门如信息服务中心、科技服务中心、市场交易中心、行业协会等建设落后,不能为企业的市场开拓、产品更新、技术改造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。部分企业各自为战,同业恶性竞争,不利于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。同时,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缓慢,组织结构比较简单,不能适应现代规模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。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或来电021-60536628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