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编推荐 行 情 人 物 展 会 人 才 特别策划 品牌动态
十大家纺品牌排行榜
十大窗帘品牌排行榜
当前位置 :首页 > 行情 > 各地要闻 > 正文

浙江湖州市开展蚕桑产业调查

发布:2012-05-08浏览:来源:www.tex68.com编辑:汪志斌

品牌家纺网讯】5月3日,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,今年1至3月,已订春蚕种接近13万张,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.6%。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预计,今年全市实养种量超过15万张,与去年同期相比,仍减少8.6%;预测夏秋蚕发种量在13万张左右,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0%,今年实养蚕种近30万张左右。不过,工作人员认为,如果今年春茧的价格稳定上涨,夏秋蚕发种量将有所上升。

蚕种订购减少蚕农青黄不接

近年,蚕茧和生丝价格波动不小,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也随之起伏。“自去年春茧收购的蚕丝价格创历史高位之后,丝价持续回落至每吨30万元。今年春季以来丝价已有小幅回升,现3A 级的生丝每吨已在31万元左右。由于印度下降进口蚕丝关税,加上国家金融信贷放宽等原因,预计蚕丝价格还能有小幅回升的可能。”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沈根生介绍说。

养蚕收益较低蚕农凸显老龄化

既然蚕丝价格会有回升,为何蚕种饲养量却在下降?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呢?

据沈根生介绍,自古以来,蚕业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。现在,湖州市农村的大量劳动力选择到工厂打工,致使有技术、劳动能力强的养蚕农民急剧减少,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。“目前,湖州市还在从事蚕业的劳动力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轻人。而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,不愿意起早贪黑养蚕。”南浔区农技推广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。

湖州市素来就有“鱼米之乡,丝绸之府”的美誉,蚕桑产业长期以来就是湖州市的传统产业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,国际市场上生丝的价格波动剧烈,这一产业的优势已经逐步在减弱。广大蚕农对于产业前景信心不足,大量劳动力从这一产业流出,养蚕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日趋突出。

南浔区双林镇赵家兜村的蚕农俞根才今年已经82岁了。他告诉记者,养了大半辈子蚕,本来考虑年纪大了,今年不想养蚕,但最后看看也无事可做,还是订了一张半的春蚕种。

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养蚕的成本账:一般来说,一个人能养一张半到两张蚕种,再多的话就照顾不过来。一亩桑叶可以喂养一张半蚕种。按去年的市场行情算,购买一张半蚕种66元,桑地施肥管理等用了100多元,产量可以达到75千克。去年春蚕收购价是每50千克2200多元,创了历史新高,可是收益才3000多元。

俞根才说:“饲养春蚕的这一个月,有的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好几次。3个儿子都在外打工,我与老伴都80多岁了,只有我们两个人在植桑养蚕。家里有一亩多桑树地,每年的修枝、施肥、摘叶,都是我自己弄的。”“虽然农业部门向我们推广了‘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少回育’这项新技术,改变了蚕农经常需要半夜爬起来伺候蚕宝宝这一状况,但是养蚕还是个苦差事。”俞大爷说。

同俞根才一样,目前湖州市的绝大多数散户养蚕人家,都是这样的模式:一家人里面留一个年长的,零星养一张或半张蚕种;家人则在上班前后帮忙采点桑叶,最忙的几天里就请假一天半天帮忙。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收益,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。“年轻人现在随便到哪个厂里上上班,只要肯做,每个月收入至少有2000元以上。所以眼下愿意在家里养蚕的年轻人真的不多了,既嫌起早贪黑太辛苦,又嫌收入不稳定。”沈根生表示。 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或来电021-60536628删除。

1 2 3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会员服务 | 广告服务 | 媒体合作 | 在线帮助 | 隐私声明 | 服务条款 | 法律声明 | 联系我们 | 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9-2024 Tex6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品牌家纺网 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

在线投稿及友链交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热线:400-616-9698 广告投放热线:13120862396

声明:图片及内容来源于公共空间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QQ:2570438332删除。